宣传阵地

武汉职院电子报

【五个思政】文化与传媒学院:让思政因子在传媒专业课程中全面灌注

发布者:宣传部发布时间:2019-01-25浏览次数:2216

    武职网讯(通讯员 谭迎春)如何让讲个性、重言值的“00”“95的传媒学子,在新媒体语境下获得更好的价值引领、人格教育,提升思政素质?如何切实推动思政元素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日前,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植入“三观教育”,加强行为方法的指导。从入学教育的进口关,到课程项目设计的出口关,整个过程做好系统设计全面灌注。

韩凝老师在专业课堂上引入课程思政元素

    “这期电视新闻节目的选题策划一定要关注社会,紧贴时代,紧扣脉搏。我们不要做二传手,不做新闻的搬运工,一定要有发现新闻的眼睛。”作为播音主持专业的教研室主任,韩凝为播音主持大二学生讲解《电视节目主持》课程的时候,不仅讲解本专业的知识点,还引导学生要有正确的价值导向和舆论方向。她告诉学生,“新闻是有温度的,做新闻节目要关注时事,贴近生活,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表达思考。比如从武汉改革开放四十年发展角度如何讲好武汉故事,要以小见大,用音频、视频和广播剧等多种方式去体现,要在社会实践中行走。”

随着近年来媒体环境的新变化,2018年文化与传媒学院相关专业升级打造后,形成了文化与传媒产业链上、中、下游的专业链,学院围绕思政元素进课堂的主题,把重点放在新媒体环境下对学生的人格教育、价值引领,提升学生的思政素养的全面灌注。该院围绕思政元素进课堂,系统设计了学生专业教育的各环节。

    学生入校时把好第一关。有的同学抖音账号关注度已达635万粉丝,有的同学已经和直播MCN机构签约,韩凝老师在讲主播专业的面向和定位时,结合网红和网络主播这个话题说到,“当我们在直播间开口讲话时,请不要触碰道德底线、请学习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相关政策”。

    探索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的“真路径”。该院所有的新闻传播大类专业课程,比如新闻采访素养、新媒体素养、新闻采访写作等课程,注重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引导学生方方面面的正确认知。同时,《新闻素养》课程选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该院彭爱萍教授撰写了《新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博弈与应对》的论文。像《中国文化概论》这样的文化素养类课程,从文学讲到中国历史,点点滴滴都是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与此同时,学院还开展集体备课,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教研活动。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体系均已融入思政元素,打造多层次互补、有机融合的思政教育体系,在传媒学院,思政教育面貌已是日新月异

    在专业实践中融合课程思政。该院的全媒体播音主持英才计划小组成员在拍摄武汉桥梁的宣传片时,老师注重引导学生关注时代,去了解社会的现状,做一个有温度的人。微电影工作室陈陶、罗懿两位老师带领学生去拍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题片时,让学生学会从对比中看到发展,看到问题。同时,英才计划老师还将各类赛事作为一个重要的思政平台,在指导学生参加“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广赛、传媒技能大赛、湖北省“讲诚信、学征信、守诚信”等比赛中,以大赛为媒,让学生全程参与,去调查研究,去感知和实践。

    “过去将主持人的印象往往停留在荧幕上,现在专业课和很多事件活动结合起来中,理解更深了。英才小组成员大三学生刘禹辰,曾参与过多次爱国和人文题材拍摄和主持,他这样留言,融入了哲学思辨、爱国主义情怀,专业课也变得生动起来,大家的学习积极性更高了。作为传媒专业的毕业生,他更加坚定  了专业信念,在媒体工作,为国家发展鼓与呼,传递正能量。

   “传媒专业课程就好比是大海上航行的一艘船,那么思政就好比这艘船上的水手,方向明确了,才能去策划实践各种事情。”文化与传媒学院院长吴跃平表示,文化与传媒学院围绕产业链上、中、下游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将充分用好课堂主渠道、强化专业课程育人导向,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充分挖掘和提炼文化与传媒学院各门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形成协同效应,共同建设具有特色的“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教育教学体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