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道德讲堂现场
图为:全国道德模范杨小玲讲述无声世界里“爱”的故事
结缘特教 26载青春年华挥洒讲台
讲堂上,杨小玲老师用朴实无华的语言、细腻真挚的情感,深情讲述了自己26年来默默坚守特教岗位,先后成为420名聋哑学生的代理家长,辅导580名聋哑考生步入大学校园的感人事迹。
1990年初夏,杨小玲来到武汉市第一聋哑学校。透过窗户,无意中看到一群聋哑孩子在教室里跳舞。谈不上姿态,谈不上美感,动作甚至有些僵硬,但孩子们的那股子认真劲儿,让她情不自禁地生出怜爱和疼惜之情,眼泪唰地一下掉下来。就这样,从师范学校毕业后,杨小玲主动放弃了到条件更好的小学、幼儿园工作的机会,选择了武汉市第一聋哑学校,而这一干,就是26年。
杨小玲介绍,从事特教工作,第一道“门槛”就是学手语。为了更好地与学生交流,除了背“手语书”,她还以学生为师,看到学生“聊天”,只要是自己看不懂的,她就上前请教,勤学苦背,一步步走进无声的世界,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但教学的困难远超出她的预料,音乐再悠扬,节拍再鲜明,学生们都听不见,必须“翻译”成肢体语言。为提高教学效果,杨小玲自创了“鼓舞教学法”和“呼吸传递法”,使孩子们能够“听见”声音和节奏,找到前行的路。
不离不弃 用大爱点亮聋哑孩子心灯
聋哑孩子,往往有好强又自卑的双重心理。如何培养孩子们的自信,让他们能够幸福快乐地成长?杨小玲认为,从事特教工作要有一颗大爱之心,不离不弃,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内心,赢得他们的信任,尽心竭力地帮助他们成长。
她深情讲述了自己帮助众多聋哑孩子成长圆梦的故事。蒙蒙曾经是父母的一块心病,刚出生3个月就被确诊耳聋。邻居小伙伴嘲笑她、欺负她,叫她“傻子”,四处求医无果,妈妈抱着最后一线希望把孩子送到了聋校。在杨小玲的热情鼓励和悉心指导下,蒙蒙开始找到自信,成长为学校舞蹈队队长、班长、校学生会主席。2008年8月,蒙蒙和自己的老师杨小玲一起登上了北京残奥会的舞台。
在学校舞蹈室外,一名男生经常躲在窗外偷学。杨小玲走出教室,用微笑迎向他怯怯的目光。这个名叫王志刚的聋哑孩子打着手语说:“老师,我想学跳舞。”孩子那渴望的眼神触动了她的心,她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训练一年多后,杨小玲为王志刚选定独舞《好汉歌》备战全省残疾学生文艺比赛,当时她虽身怀六甲,但不管多晚、多累,她都陪在训练场打节奏、讲要领,终于使王志刚在比赛中斩获大奖。在她的帮助下,王志刚成为一名专业舞蹈演员,先后登上央视春晚、雅典奥运会闭幕式、北京残奥委会开闭幕式的舞台,感动了亿万观众。
在杨小玲26年的特教生涯里,这些生动鲜活的无声世界里“爱”的故事几乎每天都在发生,她仿佛就是一位”希望女神”,为聋哑孩子们点亮心灯,带给他们梦想和希望。每次讲到情深处,杨小玲都忍不住落泪,“鼓舞妈妈”身上折射出的人性光辉和伟大人格,让人肃然起敬。
图为:学生为杨小玲老师献花,互动环节教师代表畅谈感受和体会
见贤思齐 以实际行动践行高尚师德
听完杨小玲老师的深情讲述后,现场观众被她的大爱情怀和敬业精神深深感染,大家积极踊跃发言,畅谈感受和体会。我校首届十佳师德标兵、艺术学院陈川老师颇有感触地说,杨小玲老师今天讲述的她和聋哑孩子们的故事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净化了我们的心灵,升华了我们的思想。我们每天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不平凡的事情,大家的一言一行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以杨小玲老师为榜样和楷模,更有激情地去面对每一个学生,以实际行动践行师德。
对杨小玲老师而言,爱已经成为一种责任,奉献已经成为理所当然的事。出身教育世家的文化与传媒学院张艳辉老师,对杨小玲老师的事迹感同身受。她在发言中与大家一起分享了选择做一名人民教师的心路历程,以及自己的老师在癌症晚期仍然坚守三尺讲台直到生命最后一刻的感人故事。
图为:师生现场书写道德感言
在活动的最后环节,杨小玲老师现场为老师们发放了象征高尚师德的吉祥物,旨在让这种道德的正能量,传递给更多的武职师生,为建设“美丽武职、文明武职、文化武职、创新武职、幸福武职”贡献力量。